2008年12月8日星期一

伊朗电影《越位》(Offside)

原发表日期: 2006-08-13 20:38


这个导演拍过若干有国际影响的片子,我只看过《红金》(Crimson Gold)(血金?),《越位》是第二次看他的电影。因为记得《血金》的社会批判极为强烈,又听说《越位》是关于女性不能看足球比赛的禁令的,而且伊朗国内已经禁止发行这部电影了,所以,开演之前的想像还是偏于正剧的,没想到其实很幽默,黑色幽默,而且很温馨,并不是正面冲突式的。

妇女看足球,肯定是在伊朗社会上成了个话题。今年早些时候,好像是那位特别能出人意料的伊朗总统曾经宣布,妇女可以去看足球,引起他们国内宗教领导层的喧哗和不满,记得当时英文报纸报道,宗教保守派义愤填膺,说是怎么可以让女人去看男人光着大腿跑来跑去呢。可能总统觉得犯不上为这个事惹麻烦吧,最后又维持了禁令,整个事情后来不了了之。

《越位》是今年出品的,故事背景就是2006年世界杯的预备赛,伊朗和巴林争出线权,最后伊朗赢得去柏林的机会,影片最后,就是街上到处的欢庆人群,让人有点儿亦真亦假的感觉:难道导演是实地拍摄的吗?他怎么能预料比赛的结局呢?

影片的故事结构很简单:德黑兰的妇女们化装成男性,企图混进体育场去看伊朗和巴林争夺出线权的比赛;官方设立了种种关卡防止她们进场;其中有不那么幸运的几位被识破,先后被带到场外的一个临时区域,由士兵看守,这些原来互不相识而又各有性格的人就开始了耐人寻味的各种互动。

应该是个很有挑战性的社会话题,甚至可以很轻易地变成一个政治议题,可是因为这些细小的人际互动,变得非常平民化,生活化,很有人情味的。最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争论女性在各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时候,无论是站在哪一方,基本没有人拿伊斯兰教的教义来说事。其实,根本就没有宗教语言出现。双方都在说,家里人会怎么想。“如果这是你的姐妹,你的母亲……“;或者,“你的兄弟,还有你父亲……“,都是这类的,听上去,倒象是我们孔老夫子儒家教导出来的,什么孝道呀、“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

比较有意思的,还有“故事“的游走,一直吸引着观众,不沉闷,可是又并不是平常想像的情节展开。其中,一位对足球毫无兴趣的乡村兵,和另一部伊朗电影《无记名投票》(Secret Ballot)里的一位类似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到影片结尾时,已经成为摄影机观察的兴趣焦点。

这样的故事片,摄影机给观众的感觉并不是在向你展示,而是带着你一起去观察,大约是很多伊朗电影都有的特点。有些伊朗影片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故事,而且还经常有些思考被片中人物直接说出来了,可是整体上仍然不会象某些中国电影那样,让人感觉是在说教,这种观察而不是展示的视角很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似乎是,导演和观众一起在考虑表面情节下可能隐含的更丰富的人生韵味,同时,也就给影片带来一些诗意。

《无记名投票》处理的问题,和中国一个叫什么《山杠爷》的电影有些相似,北大法学院的苏力还曾经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理直气壮的样子为山杠爷这样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自行立法执法维持小社会的“传统 “秩序的做法辩护。和这伊朗电影的处理一比较,就觉得过于简单化了,有点急于给出答案,而不是从中意识到现代和“传统“都在面临的困境,不是简单地为“传统“辩护或是为现代法制辩护的问题,现实中并不存在简单的直线逻辑可以引出一条轻易的出路,总是在二者之间不停地摩擦。

伊朗其实有很多和中国类似的问题,他们的电影艺术家在探讨时,尤其是用故事片的形式探讨时,总能表现出更生动、大胆、尖锐、又具有同情和理解的想像力,相比之下,中国的纪录片似乎更胜一筹,故事片就差一些。《血金》表现大都市里的贫富悬殊,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选取了相似的展开视角,只不过主角不是从农村来的十七岁男孩儿,而是两伊战争中受过伤的中年退役军人,现在成了骑着摩托给匹萨饼店送外卖的。整体上,王小帅的电影线条更清晰,剪辑也更流畅。可是,从社会批判角度看,《十七岁的单车》最后让那个被欺负的农村男孩儿扛着砸得歪七扭八的自行车,很有毅力地从一大排等待绿灯的都市人士前面走过去,还用了仰角拍摄,整个一个英雄形象,似乎是让人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奋斗就有人生价值,有点“光明的尾巴“的意思,不象《偷自行车的人》,完全被剥夺掉了自己的尊严,也不象老舍的《骆驼祥子》,最后是穷困潦倒。而《血金》结尾,是主角自己最后对什么是“尊严“发生了疑问,也做了新的选择;虽然不象祥子,但是带着黑色幽默的“血金 “更让人震动,感觉比《十七岁的单车》要发人深省得多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