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芝加哥掠影

.

说来惭愧,到美国多年,“国家地理”一直是一知半解。去年年初驾车横跨北美大陆,一个月里从东转南向西,穿过十七个州,游览十来个国家公园,行程六千多英里,不能不天天查看地图,才算狠补了一次课。今年大选,老百姓一反以往政治冷淡旧习,全国沸腾,媒体天天照着分州地图报选情,耳濡目染,算是又补了一次课,感觉好多了。不过,缺漏还是很多。芝加哥这么重要的城市,以前从来没来过,只有一次是在欧哈拉机场擦边而过。

这次到芝加哥,也不过就是三天时间,开会还占去了整整一天,完全没有离开那个教学楼,所以,要说不是掠影也难。好在陪同的朋友对芝加哥很熟悉,开车在城区浏览的同时,听了不少讲解;在芝加哥大学校园内外,也有若干掌故。

城市地理

抵达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地面上的灯光景色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横平竖直的街区伸展绵延,颇有一望无际之势;比较而言,市区中心突兀而起的高楼大厦和灯光璀璨,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地盘。当时就想,芝加哥也算是个滨湖城市,怎么城市规划的乏味,比起洛杉矶还有过之无不及呢。后来才发现,地面上的感觉并不是这么回事。

先说最简单的找路找方向。太平洋海滩在洛杉矶西边,临海的圣塔莫尼卡市,按数字排列的街道是从海边向内陆递升。密西根湖在芝加哥的东边,沿海按数字排列的街道,全是沿着指向湖边的东西向。电话里解释自己在哪儿,路上找人问方向,每次都要在脑子里转换好几次,还是常常弄错。

而且,这里的单行道出奇的多。芝大旁边的“中间道路”(Midway),一大片空旷的草地,两边街道都有双车道,可是也都是单行道。芝大校园还算比较紧凑,走路其实很方便。他每天基本都是步行往来,结果开起车来常常记不住单行道,绕了不少冤枉圈子。那天晚上送我“赴宴”,四个街区的距离,居然开了超过十分钟还进不去要找的那条街。

我们在市中心时也被单行道忽悠得绕了些圈子。开车的朋友性子比较急,有两次都是趁着路上没什么车,直接就在有双黄线隔离的地方打调头,好像也没惹起民愤。还有一次他开进反方向的单行道,对面来的两个车也就是减速让过去了。他说,他的车牌是爱荷华州的,芝加哥人直接就觉得你是从乡下来的,乡巴佬不懂城里规矩,也就不跟你计较了。

世博会

京奥总算过去了,现在上海人常念叨的,就是一年多以后的世博会了。早在1893年,芝加哥就举行过世博会,而且一开就开了一年,还连带着开了不少其他“第一次”的世界大会。我们美国“乡巴佬”的朋友,刚一听我提起这个茬,马上接口讲那时的第一次世界工人大会;正式接待的印度女生,第一个反应则是第一次世界宗教大会。我今年初正好查过和后者有关的资料,知道李提摩太曾经参加这个会,所以很有点兴趣。可惜时间不够,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探讨。

芝加哥是击败纽约华盛顿等都市,才争取到1893年世博会主办权的。那是机器工业上升的时期,所谓世博会,从1851年英国第一次举办开始,主要就是展览日新月异的“奇技淫巧”。当时盖的主要展馆,现在仍然是这里的工业展览馆。芝加哥历史上的重要性,主要是作为中西部农业和原料工业的中心,集散、加工、交易,都和农业矿业相关,至今还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期货市场,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成重要的金融重心,比较起来,机器制造业并非特长。也因此,周围农业州的居民常到芝加哥来,芝城人居高临下地原谅宽容这些常来常往的乡巴佬,也是有历史传统了。

爱荷华“乡巴佬”的太太,从小在芝大附近的小区长大,小学时学校组织活动,常到工业展览馆参观。我们路过了她上过的小学校和中学校,还有她们家先后住过的两栋楼,也看了社区教堂。多数建筑都有相当的年头。“老”建筑多半是石头的,“旧”建筑则是红砖。贯穿芝大校园的一条主要街道上,往东边工业展览馆的方向,一栋陈旧的红砖楼房,颜色已经褪成酱黑色,格局很像国内某些五十年代的公寓楼,据说都是1893年世博会时盖的工人宿舍 。

1893年世博会的举办场地,主要是在芝大旁边,一条中轴线,就是“中间道路”那片宽阔的绿草地,两端各有喷水池。东边沿密西根湖有好几个以总统命名的“park”,现在有的就是绿地公园,有的已经成了住宅区。西边也有湖,绕着湖也是以总统命名的华盛顿公园。湖都很小,和密西根湖没法比,可是绿树绿地环绕的公园,无论是开车路过远远望去,还是地图上显示,都比东边的公园要大很多,据说风景非常好,但却是难以接近的地方。

华盛顿公园主要是南北向。公园东侧是芝大医学院和运动场地,西侧就是新延伸不久的轻轨绿线的车站。到达那天晚上,给朋友打电话说我要坐地铁过来,下车后走到住处去,朋友立刻警告我说千万使不得。后来,先后两位朋友开车路过此地,都说这个华盛顿公园是这里最不安全的地方,不管白天晚上,都不安全。爱荷华乡巴佬说他刚到芝加哥时,曾在白天溜达过去,里面的人看他的眼神,基本上就是你到这儿干吗?你不是这块儿的,趁早离开,别找麻烦。

芝加哥正在申请2016年的奥运会举办权,如果申办成功,据说就要在华盛顿公园这片地方建奥运场馆,争取改善现在帮派盘踞治安不良的状况。

名校的周边环境

其实,芝大周围有不少治安不良区。我住在校区南边一家小旅馆,也属于不大安全的地方,大家都嘱咐说,天黑以后一定不要自己在外面走。从校园回去,主人也会安排男生陪同。据说,这一片原本是比较富裕的白人区,如今的情况和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取消种族隔离还有关系。当时白人房主不愿租房给黑人房客,引起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诉讼。后来就规定必须对申请租房的人一视同仁。因为这里是郊区,房租比较便宜,越来越多的黑人搬过来,白人则纷纷搬离,而且撤走投资,关闭工厂。结果,这里的就业机会直线下降,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变成贫民聚居的地方。

芝大属于芝加哥南郊的海德公园区,是著名的黑人居民区。爱荷华“乡巴佬”的太太、在芝大附近长大的女孩,当年就住在这里。她们的小学校就设在黑人区,小时候没少和黑人孩子滚在一起,而且还曾很勇敢地和黑人男孩儿拳打脚踢过。美国下一届的黑人总统奥巴马也住在这里。我们特意跑去看了看。自从他当选,这里就加强了安全警戒,水泥隔离墩沿马路一字排开,堵住整整一个街区,留出的路口两边,站的都是警察,下一个街口也站着警察,在那附近转弯时,我们车里的无线电一直出现屏蔽之类的噪音。看见那么多警察虎视眈眈的,我们就没下车。晚上听一位中国学生说,他曾特意走进那条街去看过,警察也并没有拦阻。可惜我们太胆小,错过了机会。

奥巴马住的这一片,虽然说不上是贫民区,但也不是所谓的“高尚好区”。从夏天到十一月他当选,不少中文网站酸溜溜地说他从来没在名校二十英里以外的地方住过,好像这就能说明他的精英身份了。其实,别说二十英里,芝大附近两英里之内,四个方向就有三个是收入中等偏下而且治安欠佳的居民区,另一边就是密西根湖。我住那个旅馆的女工,和奥巴马住在同一条街上,说起如今每天早上出门都要经过站岗的警察,也说起治安倒确实是好多了。名校周围有低收入居民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何况周边二十英里相当于方圆六十多里地了,什么样的小区都有可能包括进去,这种评论不是有点无趣吗?


洛克菲勒和芝加哥大学

芝大的建立,应该也和1893年的世博会有关。就是这一年,洛克菲勒决定向芝大捐款一亿美元(我应该没记错吧?),一直到现在,芝大都把这一年作为自己的建校纪念。据说,洛克菲勒捐款时提出一些非常严格的条件。比如,他自己是非常虔诚的教徒,他要求无论什么情况下,芝大必须保留神学院;另一个条件是,以洛克菲勒命名的礼拜堂必须永远是校园里最高的建筑。如今,就像所有其他学校一样,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占据着最新最大通常也是最高的校园建筑,洛克菲勒礼拜堂怎么办呢?那就在每次有更高的新建筑落成后,给礼拜堂尖顶的天线之类部件加高。芝大校董会永远有教士席位,保证了这些烦琐的要求。

其实,洛克菲勒并没有持续不断地支持芝大。后来他在北加州设立史坦福大学,就直截了当地告诉芝大说没有多余的钱再给芝大了。当然,这些都是自命独立不羁的芝大研究生讲的故事,校方绝对不会用这种口气谈论公认的芝大之父。大图书馆斜对面的大食堂里,悬挂着历届校长的半身肖像,只有正面内墙上有三幅全身油画像,中间一幅就是约翰洛克菲勒。

学生自有对这个名校表示自豪的方式。他们曾合作偷走一幅前校长的画像(不是洛克菲勒),带到各著名城市的著名建筑前合影留念,转了一年,才归还给大食堂。不管目的如何,恶作剧式的偷窃,总让我想起前几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互相偷窃对方校园著名地标,并用大卡车横跨美国,运送到自己校园的故事。

和东岸的常春藤名校不同,芝大作为名校的最大特征,不在刻意维护的贵族精英气息,而是在于形成若干代表性的学术团体学术流派,这是无论多么有名的大多数名校都很难企及的。通常提到芝加哥学派指的多半是经济学,可是这里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社会人文学科也都有过自己团体性的辉煌阶段。可见,这里的校风还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要想在两三天里就了解芝大的校风,当然不可能,不过,道听途说的却也不少。据说这里研究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比例相对较高。学校鼓励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人文社科类在学校注册并获得资助的各种“工作坊”(workshop)就有将近五十个,各有负责指导的教授,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研讨班,通常都会请校外人士参与。大图书馆里,阅览室设备齐全舒适,图书借阅存储方便,还自带地下食堂,二十年以前总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开放,只要愿意,基本上可以躲在里面看书看到老。学生若想放松,一般就要进城,芝大附近并没有美国大学城通常可见的很多小酒馆。据说,芝大学生聚在一起,不会是因为酗酒闹事,多半倒可能是为了赶论文在滥用兴奋剂。

芝加哥的夜生活

自从歌舞剧《芝加哥》上演,特别是改编电影以来,这里最著名的特征好像就不再是期货市场,而是夜生活了。芝加哥夜生活的活跃区,离芝大有相当一段距离。从市中心开始向南排列的街区,芝大在延伸到郊区的五十到六十街之间,而芝城的夜生活却集中在市区北面。历史上,口语里的芝加哥人,说的都是市区偏北的白人,并不包括城南那些黑人社区,也不包括同在城南的唐人街(在二十二街附近)。不过,这里的白人来源多样,大概是造成竞争激烈、黑社会猖獗的重要原因。

白天,朋友带我转了市中心,看了一百多年前芝加哥大火后残存的水塔等等标志性建筑,还在文化艺术中心的美术馆看了两个多小时展览。出来时,等着看展览的人居然排起长队来。

晚上临上飞机前,才在市北一带转了半个小时,真正是走马观花。不过,也还是领略到一点风味。最主要的,就是类似唐人街的欧洲各地移民形成的传统街区,希腊街,德国街,乌克兰街,等等。而且,也象唐人街从前主要靠洗衣店那样,据说各有自己的传统手工业。开车的朋友在乌克兰街区附近住了四年多,这里最主要的产品之一就是柳条编织的家具。当然,各街区最大的特征还是各种饮食消费娱乐场所,歌舞厅可能是黑帮偏爱的所在,欧洲风格的小咖啡馆则为落魄文人提供消遣。如果你听说过文人在芝加哥的逸闻逸事,那多半是发生在这些街区里,跟芝大有相当的地理距离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