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下回请再鬼一些 (文/毛尖)/阿莫多瓦的新电影(文/游方)

.


注:正悠着劲儿慢慢把自己从前的博客文章搬过来,无意中发现这篇毛尖评论阿莫多瓦《回归》的文章,和我那篇前后脚,都写在2006年,于是顺手一道搬过来。

下回请再鬼一些 (文/毛尖)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509254/d43810199.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 返回《抄远路》 关闭窗口

ID: 02258655 john_loewi 发表于:2006-10-11 17:41:09


  不要问我《回归》里的鬼魂到底是人是鬼,我也无法向你描述这部电影的情节,

  因为我的描述,会变成一篇祈祷文……

  阿莫多瓦在故乡开机拍《回归》(Volver,台湾译为《玩美女人》),一边还学小年轻写部落格,而且,写得抒情:「时间静止了。我们向沿途遇到的每家每户问好,他们用同一个声音回答,染著香油般的宁静。」

  这个染香油的地方,就是荒僻的马查多,阿莫多瓦生命开始的地方。他小的时候,男人忙著干活,而村里的大事也好,比如村长葬礼,小事也罢,比如狗崽出生,都是女人打理。所以,阿莫多瓦找潘妮洛普主演《回归》女一号莱梦达,唯一在她身上动了手脚的是她的屁股,因为潘妮洛普太苗条,但生命力强悍的马查多女人,没有一个大屁股,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装了一个大屁股的潘妮洛普彻底告别了好莱坞,告别了阿汤哥,她强悍猛烈,她活色生香,而我们观众,眨眨眼睛,第一次发现,这个美女有一张多么西班牙的脸。马查多的风吹啊吹,把镇上的男人都吹疯了,但风里的女人却越来越坚强,潘妮洛普走得像风一样快,见了鬼似的快,但走著走著,她真的见了鬼,那是她死去的母亲,她吓了一跳,快步冲到走廊尽头,扯开窗帘往外看,看到一群没灵性的男人站外面,既不色情也不惊讶,就是一脸迷茫地看著她,算了,她放下窗帘,外面是没种的男人,还不如回到屋里和母亲的鬼魂在一起,起码,女人鬼魂比男人灵魂要好一些。

  所以,在阿莫多瓦的故事里,马查多是以女人的系谱构造社会关系的,而里面的男人,都脆卜卜随时可以死去。潘妮洛普的丈夫,试图调戏潘妮洛普的女儿,被女儿失手杀了,潘妮洛普正在打扫现场,门铃响了,她去应门,邻居问她脖子上怎么有血,她轻松一笑,Wom-en'strouble。整个过程举重若轻,让人想起张爱玲〈倾城之恋〉中,流苏的最後一个动作:「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在一篇部落格里看到,阿莫多瓦曾把《回归》的剧本给朋友加佐看,加佐回头却跟他讲了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有一个神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发现岛上的四个修道士,没有一个会祈祷文,他大为吃惊。他教了他们祈祷文,然後乘船离开。船还没走远,他看到水上有四个人影晃动,是那四个修道士,他们站在水中,惶恐地要求神父把祈祷文再说一遍,因为他们忘了。神父非常激动,说你们已经不需要。

  我在想,我们进入阿莫多瓦的世界,就像神父迈入人迹罕至的小岛,我们发现阿莫多瓦的世界没有伦理,就像四个修道士不会祈祷文,而最後,当他们向伦理伸手的时刻,我们却幡然意识到,伦理对他们是多么无效。

  所以,不要问我《回归》里的鬼魂到底是人是鬼,我也无法向你描述这部电影的情节,因为我的描述,会变成一篇祈祷文,而你只要记著,看阿莫多瓦,不要调动你的智力和常识。至於我,对阿莫多瓦的最大不满,也就在,三个女人的故事讲著讲著,鬼气越来越稀薄,一个伦理的阿莫多瓦亲切是亲切,毕竟给人上了年纪的感觉。

  大小媒体都在赞美《回归》,说阿莫多瓦人间了,温情了,柔软了,回归了,同时,阿莫多瓦自己和主演潘妮洛普也配合著大呼小叫,「是的,我的灵魂从来没有这么安憩!」然而,作为一个苛刻的影迷,我却贪婪,一边希望他向我们放射无限柔情,一边还禁不住要说:下回请再鬼一些。


  【2006/10/10联合报】

来源:http://www.xici.net/b509254/d43810199.htm


阿莫多瓦的新电影 (自己的旧文)
作者: xxxxx 发表日期: 2006-08-31 13:25 复制链接

欧洲的电影节,无论是噶纳、威尼斯,还是柏林,一向都有和好莱坞对着干的名声,似乎专职于鼓励艺术片。意在艺术电影的新手们,很可能会以为成败都在最开始的几部片子。其实,张毅谋那样《红高粱》一炮打响的是少数,多半还是要苦熬很多年的。而且,等到这些电影节终于发现了隐藏的天才,我们观众通过这些电影节的介绍才看到的,可能已经是这些导演苦熬过后宝刀有些见老的作品了。

侯孝贤最早在欧洲得奖的是《戏梦人生》,还是非常好的。我最喜欢的侯孝贤电影是《童年往事》。一向不大喜欢他的现代城市题材影片,《尼罗河少女》,《南国,再见南国》,都让人有扼腕叹息的感觉,似乎完全进不去。最近他的《最好的时光》在英国上线,评论好到几乎无以复加的地步,居然到过票房前十,很让我感觉不可思议。其中的三段时光,我自己对前两段还算有感觉,而且其实很喜欢第二段里的默片方式;可是第三段就坐不住了,觉得侯导玩不转的时候,我们观众就被当作了傻子,多么细小的一点情节,都要交代清楚,完全没有了带有挑战性的乐趣。可是英国的评论仍是一边倒地说好,有点象刚刚挖掘出一个大宝贝的样子。

日本的今村昌平和这个类似。曾经在学校里看过他的一个回顾展,很为他早期影片里有意的生涩震动。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背老太太上山“的片子,迫使观众面对感官上的不适。其实,他那时的电影主题就常常是现代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特别是这种冲突在表面上很顺利地进行、而在受到牵连的个人内心却引起了无以言说的巨大震荡并严重地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后果。很震撼。前些年他被欧洲电影节发现并获得大奖的《鳗鱼》,已经没有这种内在的生涩力道了,比以前圆熟“好看“了,可是也有点没什么劲了。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情况也是这样。他比较早期的成名作都是些喜剧片,专门以女人和情欲为题,辛辣地大开社会习俗的玩笑。开始不习惯的时候,还真费了点儿劲调整观赏视角来适应他的恶搞风格(他有首创恶搞的嫌疑)。不过后来他也有点玩“政治正确“,比较正剧型了,就是这个阶段的《对她说(Talk to Her)》开始连连获奖,包括在美国获奖。

今年的这部《Volver》(重现?)还算好,又找回一些他以前的味道。主要倒还不完全是所谓的“鬼“故事的成分。这方面,我们不在西班牙小村庄的文化环境里,也不在台湾电视显灵节目的氛围当中,不大容易入戏的。有意思的地方,多半在他运用摄影机的角度上。比如一开始把所有扫墓的女人们都叠印在一起,那效果就让人严肃不起来,更别提哀伤了。再比如几个女人准备好要开车走了,他把镜头近距离对准后车厢(trunk)关门的高度,门被关上前后,基本上就是一个女人屁股在那里动来动去的特写镜头。其他还有更容易注意到的,专门要显示波霸的,正正经经对着女孩子岔开两腿的红裤衩,好多这样的镜头,既不完全是为了交代情节(比如某个角色的特定心理反应),也不特意引诱邀请观众进入半意淫的想像,结果就格外有令人咋舌的玩笑效果。

这样的表现,在他以前的电影里更多,不光多,可以说就是他故事结构的基础。现在这些,只能说在一小部分上还是他的故事所必须的,多半部分已经更象是外加的了。当然啦,到最后整个故事揭晓的时候,回想一下也许可以说有些很隐蔽的联系,总之是有点牵强了。

电影里的女主角和妹妹分别生活在马德里,在扫墓的季节回到老家的小山村,为因火灾同时逝世的父母扫墓,并看望衰年独居的姨母。令人困惑的是几乎认不出人也记不住事的姨母,居然为她们的到访把一切准备得井井有条。蹊跷的事情还要接着不断发生,直到影片结尾时的最后说明。回到马德里,女主角的遭遇还有很多出人意料,丈夫的失业,女儿的事故,送上门来的机会,等等等等,一会儿惊吓,一会儿笑闹,英国的一个影评家说,就象是把你扔到洗衣机的转筒里一样把所有意想不到的因素拼接在一起,最后才快快地给一个解释。

这个电影最令人称奇的是,全部故事都是围绕着女性展开的,所有的主角和主要配角都是女性,男人基本上属于没有什么性格发展的摆设,纯粹是帮忙推展剧情的。而女人则是“活色生香“(他的另一部影片的中文译名),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互相之间还有些性格冲突之类的,困境也都是压到女人头上,从女人的角度来表现的。这倒是他一贯的风格。这是非常特别的。别的男导演,再怎么关心女性问题,也做不到他这样,基本是用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矛盾(比如母女或姐妹之间的摩擦)来做出一台戏来。

不过,也不是绝对没有。伯格曼就做过这种题材的心理片,非常尖利,似乎能扎到观众,不管多么不舒服,一定要让你面对心里埋藏的阴暗面。阿莫多瓦的片子基本还是要构建和谐社会的,虽然也有表现得不凶的凶杀,还有貌似吓人的鬼。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他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让传统村庄成为处于弱势的女性得以钻空子并保护自己的场所。村庄里的权威应当还是掌握在男性而且是长者手里,可是他们只得到漫画式的表现,表现得还很愚蠢丑陋。正是他们的愚蠢和丑陋给聪明而且基本上善良的女性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而现代城市里的类似困境,处理起来遇到的麻烦就要多得多,主要的噱头也都是因为这些麻烦才产生出来的。

这个城乡对比和女性自己保护自己的问题,还加上了一层对现代法律制度的调侃和质疑,而且因为导演非常明确的偏向,给当事人大量的镜头和机会为自己辩白,所以看到最后,也并不觉得当事人是漏网了,反倒容易接受那些似乎是更有人情味的处理。其实,稍微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影片里的漏洞很多。因此看完以后,主要倒是在想这个导演的各种想法,基本上并不是真的进到角色中去的。


没有评论: